為什么說敗北:“敗北”,顧名思義就是打敗仗的意思。在我國古代的戰爭中,凡是戰敗的都統稱為“敗北”。其實,“北”就是“背”的古文。我們通過查詢《說文解字》中有關“敗北”的解釋就可以知道:“北,背也,二人相背。”因而,我們可以得知,“北”引申為人體的部位——與胸相對的背部。古人常講的敗北,意思就是在戰爭打敗以后轉背逃亡的悲慘現象。那么,打敗仗為何叫“敗北”而不叫“敗南”呢?
據可靠的史料《孫子兵法》記載:“佯北勿從。”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孫武所講的“北”即是“敗”或“敗逃”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為“敵人假裝敗逃,不要盲目追趕”。無獨有偶,在西漢賈誼的《過秦論》一文中也有“追亡逐北”這樣的記載,意思同樣是“追殺敗逃的敵軍”。另外還有唐人李邕的《隴關游奕使任令則碑》中的記載:“胡虜久摧,戰輒北
大致在秦漢以后,“敗北”不僅僅指軍事戰爭上的失敗,而且還延伸發展到各種事情的失利上。而在現代漢語中,“敗北”還常常被用來泛指在各種競賽、格斗、競爭中失敗。話說回來,兩軍打仗,輸了的一方叫作“敗北”;運動場上的比賽,負方也叫作“敗北”,那么,是不是就應當認為凡是戰敗的一方都統統向北方逃走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縱觀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戰役,戰敗之后,落荒而逃的偏偏是向南的占據大多數。但是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傳言失敗叫作“敗南”的。
可見,這“敗北”之“北”,并不等于東南西北方位上所指的北。優勝劣敗,從古至今都與方位無關。這個“北”字從象形字的角度來講很像兩個人背靠背,一個向左,一個向右,這個“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后人為它加上肉旁而演變成的。北既為背,“敗北”就不難懂了。當兩軍相接時,是正面相向的,經過一番塵戰之后,敗方落荒而逃,就成了背向敵方,這就是“敗北”了。勝方朝著敗軍背后奮勇追擊,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的由來。因而,凡是戰敗的人,其所逃的方向不管方位中的哪個方向,都被稱為“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