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泛指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到了窮竭的時候,再也使不出任何新穎的招數以及智謀了。根據歷史記載,此成語出自《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后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此外,《南史?江淹傳》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江郎才盡指的是誰:南朝時期,有個文人叫江淹,字文通。江淹在童年的時候,在文學造詣上就有頗高的成就,蜚聲大江南北,是一個赫赫有名的文學家,他的文章以及詩歌在當時有著極高的評價。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時間的推移,江淹的年齡也漸漸變大了,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江淹的詩文根本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還有著非常明顯的退步。江淹的文章更加讓人覺得索然無味,而且提筆吟握許久,依舊寫不出半個字來;有時候靈感來了,雖然能把詩寫岀來幾句,但文章依舊枯澀難懂,沒有內涵。
因而,就有人謠傳:江淹有次在禪靈寺河邊乘船游玩,睡覺休息的時候,在夢里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江淹討還一匹綢緞,于是,江淹就毫不猶豫地拿出些許綢緞給了張景陽。至此以后,江淹的文章以及詩詞就變得大不如從前那么吸引人了。
另外,還有人傳說:江淹有一次在涼亭中小憩,同樣也是做夢。這次是夢見一個叫郭璞的人,走到江淹的身邊,向江淹索要他常用的筆,于是,郭璞對江淹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存放很久很久了,現在我有事急需那支筆,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江淹聽后,就立即拿岀一支五色筆還給了郭璞。據說從此以后,江淹就變得文思枯竭,再也想不岀什么好的思路了,再也寫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歷史典故往往存在很多爭議,還有一種考證說是:并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后,整日要不停地操勞政務,再加上仕途得意,不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時間一長,江淹的文章自然會一日不如一日,缺乏原有的才華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