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一詞來源于《周易》,易經中的首卦就是乾卦,乾代表天,乾卦六爻皆為陽,乃極陽、極盛之相,第五爻稱為九五,九即為陽。此爻,正應“九五”之數,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第一爻,應帝王之相。意思就是在《周易》前九卦中最好的運勢是“極陽”,如果要保持這種運勢,就要用后五來中和,五在陽數中處于居中的位置,有調和之意。這兩個數字組合在一起,既尊貴又調和,無比吉祥,實在是帝王最恰當的象征。
《辭海》中對“九五”一詞也有同樣的解釋:“《易經》中卦爻位名。九,陽爻;五,第五爻。《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于天,故飛龍在天……猶若圣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
為什么皇帝稱九五至尊:古代多以九五之尊稱帝王。古代的九和五兩數,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尊貴,不僅反映在稱謂上,皇亭的建筑、日常使用的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展現。根據史料記載,清朝皇帝的龍袍繡九條金龍。不過從能見的圖案來看,前后相加只有八條金龍,比文字記載的少了一條。
有人認為皇帝本身就是真龍天子。事實上,缺失的那條龍紋被繡在衣襟里面,一般輕易不會被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的實際繡龍數還是九條,單從正面或背面來看,所見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后都能看到),與九五之數恰好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