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人民的稱呼有很多,比如庶民、平民、臣民、村民等,而“老百姓”是中國人的一種自稱。那么,“老百姓”一詞是怎么得來的呢?
老百姓一詞來源:說起“老百姓”的來歷,我們先說一下“姓"這個字,它是由“女”和“生”組成的,母親和孩子的姓有密切的聯系。相傳,黃帝姓姬,那是因為黃帝的母親當時是在姬水邊上產下的黃帝。舜姓姚,是因為當時舜的母親住在姚虛。當時,孩子的姓氏并不是跟隨父親的,比如說黃帝的后代就有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只有王公貴族才有姓,“百姓”也就是指的“百官”。當時的平民只能稱為“黎民”或者“庶民”。
戰國以后,岀現了一個階級,這個階級的人數既不是貴族也不是奴隸,即這個階級處于貴族和奴隸之間。因為這個等級的人也有姓,所以就用“百姓”來稱呼他們了。這樣一來,“百姓”“黎民”“庶民”都是對平民的稱呼。也就有了“黎民百姓”這一詞語。至于“老百姓”這一稱呼不能在古書中查到,可能是某個朝代不會寫書的“庶民”們開始自稱“老百姓”,當時“老百姓”只能在百姓之間才敢說。這就是“老百姓”一詞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