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一詞的由來:“和尚”一詞來源于梵文,意思是“師”。和尚本來是對人的尊稱,有一定資格而且能夠成為人師的人,才能夠被人稱為和尚。但是這個稱呼并不是男子的專用詞,岀家的女性同樣有資格稱為和尚。到了后來,和尚一詞多用于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是出家的男性群體專用的名詞,和之前的意思有點不太一樣。現在人們稱呼出家人為“法師”。
和尚這個詞,是由西域語言的音轉得來的。在印度,人世間的博士通稱為“烏邪”,在于聞國稱和社或和沙,中國人把它翻譯成了和尚。所以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以及尚尼的。和尚一詞,并不是佛教專用的名詞,但是在佛教中,的確是有它的依據,佛教中的律藏、剃度師以及傳戒師都被稱作朗波馱耶,“和沙”一詞,就是從此處得來的。
“和尚”一詞.是漢文的訛誤,在漢文中最早出現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叫佛圖澄為“大和尚”。但在律中通常不用和尚,而是用“和上”,這樣是和流俗的訛誤區別開來,因為,根據烏I5波馱耶的本意,應該被翻譯為親教師。只有那些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而且對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特別熟悉之后,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然后才能被叫作郭波馱耶。這不但和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不同,也和中國誤傳的和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