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把物品稱為東西:我們常常把物品稱作“東西”,怎么不叫“南北”呢?這兩個本來表示方向的字怎么就在一起成了一切物品的通俗代稱了呢?
我國古代哲學有“五行”的理論,五行即木、火、金、水、土,世間萬物都可以看作由這五種物質組成,同時,“五行”對應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看出,東方對應著木,而木是一切植物的代表和總稱;西方和金對應,代表了金、銀、銅、鐵等所有的金屬。
南方的火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或者說是一種化學的現象;北方的水是一種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物質,但是僅指水這一種物質,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嚴格意義上說,水也是一種化學變化的產物。人們自然不可能把水火推而廣之用來做天地萬物的通指,這樣一來,代表木和金方位的東和西自然就連在一起,被人們用來代表這個大千世界的一切的物品。
其實這也只是一家之言,有關“東西”作為物品的通指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和傳說,在這里我們再列舉一些,以供閱讀參考。
也有人說這個詞發源于唐朝,當時的京城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性都市,東西方商隊絡繹不絕,更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長安城東西兩面設有市場,人們在這里相互交易,購買自己需要的物品。或東出潼關,進入中原,或西出陽關出走西域?做買賣,買東買西同時也是賣東賣西。慢慢地,就簡化成了今天的“買東西”。
還有人說是來源于東漢時期,東漢和西漢合稱漢朝。西漢都長安,東漢都洛陽。東漢時雖然京城遷到了洛陽,但是,長安依然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之一,貿易發達,人們買賣商貿于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之間,“買東買西”,長久下來,就逐漸地簡稱為了“東西”,用來代表各種的貨物,成為物品的泛指,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