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祖父叫什么:我們都知道“太上皇”是皇帝父親的尊號,那么為什么要稱皇上的父親為“太上皇”呢,到底“太上皇”是怎么來的呢?這就要從漢朝的建立者劉邦說起。
據記載:劉邦建立漢朝,成為皇帝以來,每當朝會,皇帝一到,文武百官都會向皇帝進行朝拜。雖然起兵前,劉邦只做過亭長(管理十里地方的小官),但是也可以享受一下高高在上的感覺了。不過,有一件事損害了皇帝的尊嚴,那就是由于受傳統孝道的影響,劉邦要對家中的父親劉太公行父子禮。
對于這件事情,太公的管家覺得不太妥當,就對太公說:“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但是現在他也是天下萬民之主,您?雖然是他的父親,但是也只是臣子,怎么能讓皇帝拜見自己的臣子呢?如果再這樣下去,皇帝就會失去了威嚴。”太公認為管家說得很有道理。
劉邦再來看望父親時,他的父親就拿著掃帚恭敬地站到門口,然后向后倒退幾步,就像奴仆迎接主人那樣。劉邦見到很驚訝,急忙攙扶太公。太公于是就把管家向他說的一番話重述給了劉邦。劉邦聽了心里自然很高興,不但重賞了管家,還尊稱太公為“太上皇”,因此就有了“太上皇”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