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稱呼古代的皇帝為“陛下”?
“陛下”是對古代皇帝的一種尊稱。人們可能要問,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上,為什么會被稱為“陛下”呢?
經歷史對皇上為什么稱為陛下的考證,“陛下”并不是稱呼皇帝本人的,像“殿下”“閣下”等一些稱謂都不是稱呼本人的。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陛下”中的“陛”指的是帝王宮殿的臺階,東漢時期的大文學家蔡邕曾經對此做過解釋說,古代的皇帝命令他信得過的臣子手拿著兵器站在宮殿的臺階下,以防發生什么意外。
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比較信任的臣子,蔡邕對此作了進一步解釋說:“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意思是說,皇帝乃文武至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談,只好讓皇帝親近的臣子轉告。
所以“陛下”并非叫的是皇帝,而是叫那位傳話的臣子的。不過,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臣子不能直接與皇帝說話也不是絕對的,但是禮節不能省,所以,叫皇帝一聲“陛下”,表示的是一種恭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