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幾種體質: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和中醫體質學研究,我們發現肥胖最常見的3種類型分別是痰濕型、氣虛型及痰濕夾瘀型。
(1)痰濕型肥胖
以困重、身倦、嗜睡為主要表現,以目胞微浮、喜食肥甘、睡眠打鼾為次要表現。宋?楊仁齋《仁齋直指方?火濕分治論》曰:“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故肥人多寒濕”;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濕”的觀點;陳修園說:“大抵素稟之盛,從無所苦,惟是痰濕頗多”;《張聿青醫案》更是明確指出“形體豐者多濕多痰”。我們常看到這種肚子大大的,臉上冒油光,睡覺打呼嚕的人就是痰濕型肥胖。現代研究發現痰濕型肥胖是罹患代謝性疾病的土壤,這也是肥胖人群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2)氣虛型肥胖
以乏力氣短、懶言、動則汗出為主要表現,以頭暈、心悸、容易感冒為次要表現。清代《石室秘錄》言“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運行,故痰生之”,強調了肥胖人痰濕的形成與氣虛的關系;清代葉天士指出:“夫肌膚柔白屬氣虛,外似豐溢,里真大怯,蓋陽虛之體,惟多痰多濕。”我們前面講到了肥胖是本虛標實,所以,氣虛型的肥胖就是以虛為主要表現,雖然胖,但是肉比較松懈,一副疲勞乏力的樣子。
- 痰濕夾瘀型肥胖
以健忘、面色晦黯、口唇顏色偏黯為主要表現,以皮膚粗糙、面部“鈔票紋”、身體某處疼痛為次要表現。《黃帝內經?靈樞》曰:“肥人……肉薄厚皮而黑色……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景岳全書》曰:“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脈外,流通全身……若血濁氣濁,則凝聚而為痰。”肥胖日久,體內廢物代謝障礙,聚集起來往往會生痰、生瘀,所以這種胖人膚色偏暗,臉上有血絲或色斑,舌頭翹起來能看到瘀紫的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