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口”,就是指人們不該吃的東西。若吃了這些東西,就會對健康不利。傳統醫學是非常重視忌口的,一般地說,中醫的“忌口”主要是針對病人而設的。
服藥忌口,一方面與服藥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藥后忌口,另一方面是要注意與病情的關系,要針對疾病的寒、熱、虛、實、表、里、上、下、五臟六腑等病因、病位、病性諸方面,結合食物的性、味全面加以考慮。凡于病不利的飲食皆為所忌。
因發物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和機體的康復,故病中要忌口。發物致病的特點,一般有發熱、發瘡、上火、動風、生痰、脹氣、便秘、腹瀉以及誘發痼疾等。像現代醫學所指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中的食入性食物過敏癥的某些表現,如過敏性紫瘢、皮炎、濕疹、腸炎、尊麻疹等,都包括在內。飲食忌口在中醫營養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正如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